临床执业医师招生方案
首页临床执业(助理)医师复习指导复习指导> 内容
2021年临床执业医师《消化系统》知识点:溃疡性结肠炎|医学考试网

京师杏林医学考试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“2021年临床执业医师《消化系统》知识点:溃疡性结肠炎”的相关内容,请大家查收!

溃疡性结肠炎

溃疡性结肠炎为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,病变主要涉及直肠、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。临床表现为腹泻、黏液脓血便、腹痛,可有全身临床症状。患者病情轻重不等,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。

疾病分类

根据临床类型分类

初发型

无既往史的首次发作。

慢性复发型

临床最多见,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。

慢性持续型

症状持续,间以症状加重的急性发作。

急性暴发型

少见,急性起病、病情严重,全身毒血症状明显,可伴中毒性巨结肠、肠穿孔、败血症等并发症。

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类

轻型

腹泻每日4次以下,便血轻或无,无发热、脉速,贫血无或轻,血沉正常。

重型

腹泻频繁并有明显黏液脓血便,有发热、脉速等全身症状,血沉加快,血红蛋白下降。

中间型

介于轻型与重型之间。

根据病变范围分类

可分为直肠炎、直肠乙状结肠炎、左半结肠炎(结肠脾曲以下)、广泛或全结肠炎(病变扩展至结肠脾曲以上或全结肠)。

根据病情分期分类

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。

病因

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目前尚不明确,可能是由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,与环境、遗传、肠道微生物、免疫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。如果患者存在肠道黏膜炎症的情况下,也会导致溃疡性结肠炎的出现。

主要病因

基因易感性

具有某些基因或基因组的人群,发生溃疡性结肠炎的可能性较大。迄今已发现多个基因及基因组与其相关,其中关系最为密切的是HLA基因M91。但目前认为溃疡性结肠炎不是遗传性疾病。

遗传因素

家族遗传是非常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,西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有阳性家族史者达5%~18%,而我国有家族史者罕见(仅约1.48%)。

非甾体类抗炎药

非甾体类抗炎药可抑制前列腺素分泌,增加肠道通透性,从而损伤肠黏膜,被认为是溃疡性结肠炎的危险因素。建议避免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,以免引起其他器官系统的不良反应。

抗菌药物

生理状态下,肠道菌群的组成处于相对平衡状态,与肠道的代谢、营养、免疫功能关系密切,并能抵御外来微生物入侵。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可改变肠道菌群组成,进而损伤肠黏膜。因此,抗菌药物被视为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。

肠道感染

肠道感染的机制可能与抗菌药物相同,即通过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而损伤肠黏膜。国内外研究均证实肠道感染可增加溃疡性结肠炎近、远期的发生风险。

应激和心理因素

应激和心理因素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起重要作用。

流行病学

溃疡性结肠炎为全球性疾病,但其发生率有明显的区域差异。在东欧、亚洲(包括)和发展中,过去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较低,但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。

常发生于青壮年期,在英国的发病高峰年龄为15~25岁,55~65岁为发病的第二高峰,发病率为10/10万,患病率为240/10万。

根据我国统计资料,发病高峰年龄为20~49岁,男女性别差异不大(男:女之比约为1.0:1~1.3)。

好发人群

情绪过度紧张、焦虑的人群,或抑郁症患者。

免疫力低下和出现变态反应者。

生活不规律、具有遗传因素者。

诱发因素

感染因素

感染性肠炎可能诱发、加重本病。

变态反应

部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存在对某些食物(异体蛋白质)或其他抗原物质的超敏反应,一旦接触这些物质,可诱使病变复发或症状加重。

精神因素

焦虑、抑郁、悲痛等情绪变化可诱发或使病情加重,这可能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活动障碍造成了自主神经功能紊乱,导致肠道痉挛、血液循环障碍,最终造成黏膜的糜烂或溃疡。

症状

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腹痛、腹泻、黏液脓血便、里急后重为特点,部分患者可伴有发热、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。

典型症状

腹泻伴有黏液脓血便

一般均有腹泻,轻重程度不一,轻者每日排便2~3次,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,重者排便频繁,可1~2小时一次。粪质多糊状,混有黏液、脓血,也可只排黏液、脓血而无粪质,里急后重常见。

腹部疼痛

轻型或缓解期患者可无腹痛或仅有腹部不适,一般腹痛只为轻度或中度,多为痉挛性痛,常局限于左下腹或下腹阵痛,亦可遍及全腹,便后缓解,重症病人病变侵及腹膜时可引起持续剧烈腹痛。

其他症状

肠道表现

常有腹胀症状,严重者可有恶心、呕吐和食欲缺乏。

全身症状

发热常提示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或急性期,或伴有感染,多为低到中度发热,重症者可有高热、心率加速,病情进展、恶化者可出现衰弱、消瘦、贫血、水电解质紊乱、低蛋白血症、营养障碍等。

肠外表现

在本病较少见,约占10%,可能与毒素、肠吸收障碍、衰弱、自身免疫有关。关节痛多见,多为一过性游走性关节痛。另外,可有结节性红斑、多形红斑、阿弗他口炎、皮下结节、坏疽性脓皮病、虹膜炎、眼色素层炎、强直性脊柱炎、胆管周围炎、硬化性胆管炎等,可与溃疡性结肠炎共存。

并发症

中毒性巨结肠

中毒性巨结肠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,主要见于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,病死率高达44%,其临床特征为全身性中毒症状以及节段性或全结肠非梗阻性扩张。该并发症国内较少见,如内科积极治疗24小时无效或发生肠穿孔、大出血、结肠进行性扩张,应立即行手术治疗。

肠穿孔

肠穿孔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,常因结肠镜操作不当或中毒性巨结肠引发,病死率约为50%。患者自发性肠穿孔发生率约为2%,多与中毒性巨结肠有关。治疗可采取结肠次全切除加回肠造口术,待病情稳定后,病理诊断明确,可以选择进行二期手术。

下消化道大出血

少量出血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很常见,大出血的发生率约为0%~6%。尽管较少见,但因大出血行结肠切除术者仍占10%。出血量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,严重出血者多为广泛结肠型。如有直肠病变,结肠切除术后回直肠吻合口易破裂继发术后出血,临床报道其发生率为0%~12%。

不典型增生和癌变

由于长期慢性炎症的刺激,溃疡性结肠炎的结直肠有癌变的风险,总体癌变风险与病程、病变范围和治疗方案有关联,定期内镜随访以及使用5-氨基水杨酸制剂和激素为癌变保护因素。

其他

贫血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常见并发症,铁、维生素B12、叶酸缺乏为常见贫血原因,药物亦可能引起贫血,有肿瘤家族史者还应排除肠道肿瘤所致的贫血。重度或重症溃疡性结肠炎患者,尤其是经过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后,常并发机会性感染,包括结核、艰难梭菌、巨细胞病毒和肝炎病毒感染,合并机会性感染的患者预后较差。

微信图片_20210301182114.jpg


以上就是京师杏林医学考试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“2021年临床执业医师《消化系统》知识点:溃疡性结肠炎”的全部内容。

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关于“临床执业医师考试”方面的政策动态、精华资料及备考技巧,请关注“京师杏林医学考试网”或关注“京师杏林教育”公众号,我们将为您呈现最新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的相关资讯。

APP下载.jpg

执业医师公众号.jpg


上一篇:2021年临床执业医师《消化系统》知识点: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措施|医学考试网

下一篇:2021年临床执业医师《消化系统》知识点:胃食管反流病|医学考试网

距2021年 执业医师实践技能 考试还有

000

2021/6/10

  • 免费课程

  • 近期直播